首页 >>刊物>《中国军转民》杂志
刊物

《中国军转民》杂志 2024年4月上

来源:《中国军转民》杂志发布时间:2024-04-15浏览量:212

家国当先  让英烈精神永不漫漶

 

清明,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跨越时空、慎终追远的日子。“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遥怀故人,长念祖辈,致敬英烈,为哀思,为情怀,都张满着明朗的家国哲思。

在今年,祭奠英烈成为清明最夺目的一大热点。在广西南部边境崇左市,龙州烈士陵园安葬着2300多位烈士。龙州县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黄彩川说,自己多年参加代祭扫活动,每次都很受触动。这次带女儿一起,是希望她也受到精神洗礼,对英烈心怀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安葬着1700多位革命烈士。快递员王浩第一次走进陵园祭拜先烈,表示感受大为不同:“看到烈士墓,我更加明白眼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欧阳立安的扮演者吴道猷,现年只有14岁。“之前,我只知道龙华二十四烈士,但不太了解他们的生平。为了扮演好欧阳立安,我专门到龙华烈士陵园学习这段历史。”吴道猷说,“欧阳立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的感人事迹,激励着广大青少年胸怀远大理想、自觉担当重任,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建立功勋。”在南京,超10万人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全国劳动模范、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朱洪斌说:““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们要接力奋斗,告慰英烈,不负时代。”

告慰英烈,首当要致敬英烈们甘为家国做死士的精神。“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民族的命运风雨飘摇,英烈们义无反顾、英勇就义,将热血化作长河,将身骨化作青山,留下一座座英雄的不朽丰碑。梁启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就死;李大钊毅然决然走上绞架;陈延年被害时掷声高呼革命者决不跪下;赵一曼直面酷刑而威武不屈;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视死如归。海空飞行员王伟奉命拦截来犯外机,不辱使命;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无畏外军越线挑衅,勇立危境。

慷慨赴死,唯我其谁,诸等难能数计的英烈,是民族脊梁,是家国之幸。在家国处于危困,他们燃烧生命;在民族处于至暗,他们拼尽气力力保山河。他们是铁骨的中华儿女,他们是不朽的战士,他们,是英雄。因为他们,曾经黯淡的山河才得以生机浩然;因为他们,如今的家国才得以分外妖娆。

不负时代,更当赓续英烈们的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郑重指出:“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在中国革命事业上,英烈们荜路蓝缕、披肝沥胆,以超人的毅力和胆识取得了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社会的全面繁荣,都离不开人民的坚定信仰。归拢来看,这种坚定信仰便是英烈精神与赓续。

新时代,新方位,新征程,当中国的发展又跨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后,思想上如何引领?这就更加亟待英烈们的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砥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正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需要每位中华儿女在各自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做一个无限小我、乐于奉献的平凡英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加速演变期,复杂的意识形态带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人民有以国为荣的家国情怀,铆牢坚如磐石的归属意志。

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是个思想强大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承传英烈精神,红色基因才可永续,思想才可永不漫漶,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才可从“梦”成真。(本刊编辑部)


目录CONTENTS


卷首语

高端视点

特别关注

国防科技

复杂电磁环境中基于马赛克战的无线通信系统构建——杜云飞

情报分析中的认知偏差研究——顾帅楠 赵楠 刘伟超

部(分)队军官指挥管理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刘春生 

关于加强一线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尉迟敬伟 康巍 张海涛

军队院校教员队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赵建忠 许宜贺 董琪 李福强

卡特彼勒3516C船用发动机常见问题及处置办法——谢威

情报技术在军事情报学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探析——李炳林

视觉导航型无人机反制技术研究——王奕天 李建华 陈佳乐

浅谈依托社会公共资源提升军休干部服务标准——张楠

核设施退役技术分析——张元平

区块链技术在美军事供应链中的应用分析与建议——丁洁 王士超 臧雪静

军休干部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思考——李文元

军品外包过程质量控制研究——于海江 郭晓红

前沿探索

新时代国家安全法学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刘瑞强

基于数据挖掘的地面领航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研究——毛德军 刘骏洲 宋树成 韩春雨

学习强国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路径探索研究——原潇菲

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核安全公众沟通机制研究——张俭 韦舒月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现实的人”思想探赜——叶尔那尔·塔勒哈提别克

能源动力保障单位基于“多维度融合”的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白晓磊 贾建红  孙小迪  陈少松

新媒体视域下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探析——李婷婷  冉宪宇  高雨雨

新时代我国维和警察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与优化——马呈欢  宋佳勋  刘琦

改革创新

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创新——韩康

试析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优化方案——黄方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大学生征兵心理工作体系构建研究——徐游 许辉 詹清清

职业教育视角下校企党建共建“双向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朱丹丹

短视频时代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刘芳

教育数字化视阈下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析——武自青

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杨芳

学术园地

论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及其路径——张晓西

三大“红色”探索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苗胜国

浅析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张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参与爱国卫生运动途径探究——黄梅花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伦理构建——雷箐华

校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以“姜维之班”创建为例——权勇太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研究——彭超

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的求真务实精神——边云霞 李文彬

延安时期青年工作经验对加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借鉴性研究——方方

区域指挥部党建引领下的企业发展策略——丰艳波

思政元素与理工类专业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高亚娴

新时代红嫂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路径研究——公浩语 霍如雪

浅谈当代国有企业武装保卫工作实施思路——杭标

开发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以喀左县第一党小组为例——侯巍冉

红色文化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林盼

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落实落细——刘雨婕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对策思考——孟昭丰 孙成聪 李想 闫海军

高校“支部建在专业上”的学生党建模式创新实践与探索--以济宁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为例——王金铭

在实践中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吴志东

以历史主动精神培育青年学生责任担当路径探析——赵越 刘襄辰

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及时代价值——周颖

国企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中党员突击队模式的实践总结——朱美旗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路径研究——以湖南民盟社会服务为例——仇永妹 毛昀 谭娣娣 熊劲松

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甘信芝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分析——高婧懿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研究——韩秀贤

互联网+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研究——金佳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马文佩  张文生

电力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孙雯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优化路径探究——张丽娜

企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孙延民

中国共产党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规律探析——李一吉 张子铭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和转接工作研究——李媛媛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底蕴——马琳玥

坚持问题导向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王福云

教育论坛

党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蒋小军

基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党建创新研究——刘敏

高校“四史”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路径探索——马敬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沈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中共党史”课教学路径——刘橦 白云萍

军校大学英语教学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四维”“三环”——何苏宁 万慧 洪姗

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探索——沙婷婷 卜俊兰

加强党建工作思想教育 引导毕业生党员高质量就业——施春燕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学生教育研究——宋丽丽 李涵云 佘诗荣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维度——唐辉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三个着力点——王一茗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群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王媛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建设探析——翁贤锋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命道德教育研究——谢楚豪

基于内化视角的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价值、内容与实施路径——于炜杰

以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高校党建工作——战惠

协同育人背景下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探索——张一诺 罗雪莲

基于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的思考——赵怡君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思——朱平 折宇婷

高职院校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路径探析——赖丽莉 王自立   黄文学  刘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李慧

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吕文静

史海烟云

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蔡一笑

新时代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靳朝南 高腾燕

梁桂华与广东早期工人运动实践——李洋洋

国际观察

诺伊迈耶及强与弱两种可持续发展——《强与弱:两种对立的可持续性范式》思想研究——陈志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