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刊物>《中国军转民》杂志
刊物

《中国军转民》杂志 2024年10月下

来源:《中国军转民》杂志发布时间:2024-10-31浏览量:266

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双向奔赴”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全面实施,中国人的登月梦一步一个脚印;神舟十九号发射在即,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又一次太空交接”……金秋时节,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派繁忙景象,新收获与新进展令人瞩目。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日前,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发布登月服征名活动,并首次公开中国登月服外观。登月服主体的金属光泽科技感十足,上下肢红色装饰带增强了视觉上的力量感和修身效果。上肢装饰带设计为优雅飘逸的飞天飘带造型,下肢装饰带则设计成火箭升空尾焰造型,形成了一飞冲天的势态。

目前,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登月服外观的亮相,展示了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服技术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航天服是载人航天发射、返回、出舱活动任务中必需的防护服装,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和作业支持。其研制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复杂,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具备航天服自主研制能力。

当前,围绕载人登月任务,中国科技人员正埋头攻关、矢志创新,为人类和平探索太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载人月球探测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彰显大国担当的战略实践。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要发挥好航天员在月面开展探测活动的独特优势,将为中国探索地外天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机遇。

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三个领域、九大方向的科学目标。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说,目前国际月球科研站处在可行性研究论证的阶段,准备分两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是基本型阶段,建设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具备开展常态化的科学实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第二阶段是拓展型阶段,建设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稳定运行的一个大型月基科研平台,具备全月面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技术验证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10月载人航天月历显示,中国计划于本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太空出差已近半年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则将开启返程之旅。林西强介绍,经过30多年实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工程目标,同时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成果。

当前,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天宫空间站舱内共有14个科学实验柜和5个应用载荷通用支持平台,舱外配置了3个暴露装置以及其他载荷适配器。目前空间站已经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并通过神舟飞船6批次返回了百余项科学样品,取得了一批突破性进展。

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四大研究领域,安排32个研究主题,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这些研究项目获取重大科学发现、突破关键技术,不断推进成果转化,获取应用效益。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未来的中国载人航天任务将产生更多空间科学成果。

根据规划,在第一阶段,我国将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第二阶段,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第三阶段,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说,当前,中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中国空间站等任务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科学家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力学检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太阳一磁两暴观测、高能时域天文观测、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标志着中国正在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来源:人民网)

 目录CONTENTS

 

卷首语

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双向奔赴”

国防视点

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发表重要讲话

国防动态

2024年核科技创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共话未来核能发展新方向

特别策划

最美“孔雀蓝”——一朝入营为文职,终身奋斗为强军

二十载嫦娥揽月 向航天强国坚实迈进

解码“嫦娥家族”核心技术

载人登月还须攻克的关键技术

商业航天背后的另一场技术赛跑陈彬

军工科技

现代科技在部队军事射击训练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樊建文

军士职业技术教育中“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与对策——桂西  邓帅雅  李洪青

登岛作战背景下士兵沙地专项体能训练——孙治野  张迪  牛欢

人工智能在直升机航空电子系统中的应用——王坤翔  梁海生  王铜练

俄乌冲突中美西方对俄舆论战的情报应用分析——赵耀  梁陶

舰艇编队协同作战及电子对抗技术——莫嘉倩

现代战争智能化作战及安全通信保障——田鑫  倪世军  徐涛

控制系统中空军地面领航信息的融合与利用——卢昶安

科工前沿

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的基层保密管理——邹树宏  郭明科  张锐  仲莹莹  李学航  唐源

滚压收口工艺在中口径弹药的可行性应用——段东海

航天工业部门参与立项价格论证情况分析——于久靖  朱顺华  王继承  郝沐华

“新常态”下军工科研院所专业建设——刘趁意  国大鹏  马世成  赵淼

军工装备制造中工程机械链轨节精密锻造精切关键技术——吕华强  王国昌  张蕴龙  滕伟鹏

改革创新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王培宇

“一链三环”模式赋能高校学生党建品牌化建设路径——李华辉

传承与换新: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路径——王江玥

“一融双高”视域下提升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路径——柳丹

ChatGPT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沈慧

基层党建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模式——以金寨县为例——张杰

新时代文艺轻骑队建设的思考——于珂珂

新时代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祖彤  董怡君

浅析“党建+”工作法在基层党务工作中的运用——张子妍

乡村振兴下思政工作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策略——陈琪遐

《军事理论》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杨明

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杨薇

从雏形到完善,国防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还要走多远?——陈秋惠 周椿宝

中外合作办学中辅导员运用红色文化提升思政工作创新能力的路径——高一宁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践——李彩凤 唐映月 胡文辉

红色文化视域下新媒体时代优化党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罗婷婷

国防论坛

湖湘革命斗争中的廉洁文化——郑瑞 石甜畅 韩心甜 朱宇子

数字化赋能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意蕴——上官兆云 行文洁

莱芜战役——开创解放军战史记录的战役——方良平 于水 赵旭

互动式教学在警士预选培训中的应用——以某学院航海学教育为例——赵靖普 王鹏志

新时代背景下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塑原则——黄训达

发挥“关键少数”表率作用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巨之嫣

《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一核四维”混合式教学模式——迟菲 侯士耀

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国防教育课程的策略——方艺

中国精神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对爱国国防情感的培育与塑造——赵静 李岩

军校外事翻译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提升策略——檀生兰

沂蒙红色文化视域下公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王阿芳

八路军留守兵团设立的原因、过程与意义——郑泽翔

“第二个结合”视角下新时代战争与和平理论——凌一源 卢田甲元

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关于认知战的国内外研究焦点及启示——来向武 蔡添娇

红色文化视角下的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靳继龙

新时代国防教育融入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路径——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王梅梅 彭晨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之策——康斌

军队院校生长军官学员决策能力培养——葛亚凯

学术园地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创新融合——尉涛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冯贝

“三创”精神融入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实践与思考——王甜甜

辅导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张文婷

毛泽东对群众路线思想的早期探索(1921-1927)——许梦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孟繁雄

广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王志辉

高职党史课程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毛译旋

鄂豫皖苏区教育发展研究——林鹭

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历史自信——曾芷睿

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途径——付文静 于文倩 宋伟国 李颖 肖盟

“两个结合”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育人模式路径——袁源 刘振伟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孙悦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胥镕远

“大思政课”视域下陕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张会子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进路——张宇

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路径——李昕阳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黄思铭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姚远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文豪 谢伦晞

西墙峪村对传承发展县域红色文化的实践与启示——韩洪亮 陈琪遐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实践——康雕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理论的基础——刘慧

“中国红色故事”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颜妍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为例——王晓莹

新时代高职院校红色校园文化的体系化建设路径——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胡文娟

毛泽东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王笑滢

基于“云连接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朱薇

史海烟云

——

国际观察

——

红色军工